为提高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水平,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精神,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现状
卫生机构设置布局和床位状况: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7个,其中卫生行政管理机构1个,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2个,全额事业单位6个,县级医院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18个(含金石镇两个片区卫生院即金石镇白沙卫生院、金石镇飞仙桥卫生院),民营医院7所。全县共有村卫生室457个,个体诊所36个。全县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核定床位数1865张病床。
卫生人力资源状况:全县公立医疗机构共有在职医务人员1675人,离退休人员801人,临时聘用人员964人。在职医务人员按岗位分类:管理人员124人,工勤人员455人,卫生技术人员1188人,全县共注册乡村医生528人。
卫生基础设施状况:全县共有医疗业务用房109961平方米,其中:县级医院55627平方米,乡镇卫生院54334平方米。
卫生经费状况:2019年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收入达50195.79万元。2019年财政拨款(含各种专项经费)20822.34万元。
(二)“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加强,群众的健康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卫生健康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进一步彰显,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卫生健康事业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形成了共识,并将卫生健康事业纳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
2、财政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逐年力度加大。2018年全县卫生计生事业费为20384.77万元,2019年为20822.34万元。
3、健康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一是落实参保优惠政策,做到应保尽保。截止到2019年10月,全县贫困人口数为121404人,其中参保人数为121300人,六类人员(无需参保)104人,参保率为100%。确保实现应保尽保。二是提高基本医疗报销比例。从2017年11月起,县域内定点公立医疗机构住院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补偿实现100%即时结报,所有健康扶贫待遇按政策100%落实到位。2019年4月1日后县域内住院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实际报销比例乡镇卫生院为90%,县级医院为85%。三是提高大病保险待遇。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补偿起付线降低50%的政策。四是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在县域内29家定点医疗机构入院时不需缴纳住院押金,出院时通过“一站式”结算,只需缴纳自付部分费用即可。五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到位率100%。并提供随访、教育处方等健康管理服务。六是落实分级诊疗政策。2019年,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救治34472人次,县域内就诊30389人次,县域内就诊率为88.15%。七是消除村卫生室“空白村”。靖位乡湘榧村、麻林瑶族乡竹阳村、黄金瑶族乡二联村、金坪村、圳水村村卫生室五个“空白村”在2019年村卫生室建设和设备配备已全部到位,完全达到规范化卫生室要求。
4、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通过国家、省、市、县财政投入、单位自筹、借贷等多种途径筹资,完成了中医医院整体搬迁,新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楼、卫生计生服务楼、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新修了水庙镇、崀山镇、丰田乡、巡田乡门诊综合楼,新修了马头桥镇中心卫生院医技楼,完成了18个乡镇卫生院(含金石镇飞仙桥卫生院、白沙卫生院)污水处理、配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水庙镇、高桥镇、万塘乡、巡田乡、丰田乡卫生院新修了公租房,全县新建75个村卫生室、改建82个村卫生室、维修127个村卫生室,并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办公用品及医疗用品,推进了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提升了县、乡、村卫生室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二是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强化抗菌药物专项治理,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开展对口支医活动,城乡医院的长期合作帮扶机制不断巩固。健全医疗纠纷调处机制,全县乡镇卫生院采用捆绑参保方式投保了医疗责任保险,“十三五”期间,医疗纠纷发生率、医闹事件及纠纷赔偿额逐年明显下降。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从2016年起,连续4年通过选聘、考试招聘录用了295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安排到县级医院121名、乡镇卫生院174名;对现有人员按专业和层次分别选送到省、市、县医疗机构参加短期或长期进修培训,共培训600余人次;现已培养全科医生83名,实现每个乡镇均有2名全科医生。四是加强了县、乡、村三级中医网络建设,全县各医疗单位中医科、中药房全部达标。
5、公共卫生保障更为有力。一是卫生应急能力得到提升。建立起一支协调一致、快速反应、处置有效的卫生应急队伍。2017年,暴雨导致大洪灾,卫健系统出动各级医务人员1331人次,免费治疗群众3438人次,发放药品22.5万元,84消毒液28219瓶,漂白粉23100斤,消毒精片631200粒,救灾卫生消毒防疫知识宣传资料12.3万份,城区和乡镇公共场所累计消毒面积约340多万平方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是一场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卫健系统2800余名党员干部职工(含乡村医生)放弃节假休息日,集中所有人力物力赴战疫情,全县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认病例2例,没有发生二代感染。二是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艾滋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快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人禽流感、麻疹、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处置。三是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19年,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96%,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控制在部颁标准内,全县人均期望寿命已接近75岁。四是妇幼保健工作有所加强。我县所有医疗单位均成立了HIV检测实验室,各助产机构均开展了艾、乙、梅检测工作,并对孕产妇的艾、乙、梅检测实行全免费。2019年完成“两癌”免费检查8030人。2019年婚检4332对,发放叶酸8316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3682对夫妇。我县16个乡镇全面开展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助力健康扶贫。五是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县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14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增加到69元。
6、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两孩”政策。一是生育水平基本稳定。十三五期间,我县出生总人口4.53万人,年平均出生0.91万人,年平均出生率13.28‰;五年净增人口3.48万人,年平均净增0.696万人,生育水平基本稳定。二是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保障到位。截止2019年,全县共确认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人数171人,落实资金86.58万元;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3696人,落实资金354.816万元;城镇独生子女父母保健费人数3997人,落实资金383.712元;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171人,扶助资金55.404万元。三是打击“两非”工作卓有成效。我县连续八年被评为“两非”典型案件查处工作先进单位。四是人文关怀社会联动到位。在大型医院(人民医院、回龙寺镇中心卫生院)、车站(汽车西站、崀山景区售票中心)等人口密集区域设立母婴保健室,方便母婴休息、哺乳。
7、各项卫生健康工作统筹推进。“十三五”期间,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干部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两个责任”得到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访维稳工作稳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三)“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县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卫生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和素质性等矛盾仍然突出;稳定的卫生投入与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公平性和绩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负债较重;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工作相对比较薄弱;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强卫生健康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建设,提升卫生软实力的要求更为迫切;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卫生健康工作面临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等多重挑战,卫生健康服务模式与疾病谱变化还不相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凸显,重大体制机制问题亟待破解。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制约了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也是我县“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发展中需重点关注和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最大限度降低健康危险因素,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健康需要,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十四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教育实施,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惠民便民。从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出发,将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落实便民惠民措施,使全县人民充分享受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卫生健康发展的成果。
2、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科学配置卫生资源,优化资源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倾斜,健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公平性和均等化,实现卫生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区域之间卫生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3、坚持机制创新,科学发展。从立足县情,因地制宜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引进,依靠科技和信息等要素支撑,创新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卫生效能,加快卫生健康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增强卫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从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消除健康差异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卫生责任和公共财政支撑功能,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作用,形成责任共担机制,使社会全体成员既成为受益主体,也成为行动主体。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人人拥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城乡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健康状况和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卫生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明显提升,居民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具体指标:
居民健康素质明显改善。全县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5/10万和8‰以下;城乡居民健康素质差异进一步缩小。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2.5人,每个乡镇全科医生职数达到3人以上,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不低于3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4.8张,城乡卫生资源的均衡化水平明显提高。
居民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居民卫生健康服务覆盖率90%以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率达到90%;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门诊就诊比例达到60%。
二、“十四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1、做大做强做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一是提升检验检测能力。适当布局建设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负压实验室,配备聚合酶链式反应仪等检测设备。二是提升专科救治能力。设置独立的病区或院区,配备好医疗设备。三是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应急救治物资储备,迅速扩展救治能力。四是提升老年人、婴幼儿健康服务能力。加强综合性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老年人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好婴幼儿托育机构,保障入托儿童身心健康。
2、调整完善乡镇医疗卫生资源。一是打造县域医疗卫生副中心,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二是打造五个社区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三是提升基层医疗整体服务能力和院前急救水平。实现院前急救30分钟以内到达目的地的目标。四是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救治能力。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好彩超、DR、全自动生化仪等设备,建设具备隔离条件的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室,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提升医疗设备水平。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公租房建设,解决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五是提升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对224个村卫生室进行升级改造,确保能满足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建立乡村医生有序合理合法进入、退出机制,实现“一村一室”目标。配齐基本医疗和办公设备,开通医保门诊结算系统。
(二)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一是落实人才引进和全科医生激励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全科医师,建立医疗卫生后备人才库。引进学科专业人才,鼓励创新。推进临床研究和临床科技创新,鼓励新技术、新项目推广,大力推广适宜技术。二是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选聘、招聘工作,充实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立健全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拥有3名以上全科医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卫生医疗机构参加短期或长期进修培训,提升卫生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护士专业技能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使用。四是加强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提升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五是完善人才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成绩评价和激励机制等体制机制,建设高水平重大疫情救治专业技术队伍,加大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力度,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
(三)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打造“智慧医院”。一是实现居民电子健康卡全覆盖。为促进健康医疗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推广应用居民电子健康卡,持续推动跨地区、跨机构看病就医“一卡通”。二是加强医疗数据智慧应用。在县人民医院打造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平台,创建县级影像中心,实现“乡检查、县诊断”的远程医疗服务,在县中医院建立远程中医中心。提升基层卫生院诊断能力及服务能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普及与共享。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需要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监管中心,能实时掌握各项目运行情况,定期进行考核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督查督办。三是提升医疗数据安全等级。为了保障医疗数据安全,对医疗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系统分等级实施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各卫生医疗机构要对医疗数据做好安全等级保护,确保数据安全。四是大力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类各类卫生信息资源,建立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加快实施县卫健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建设项目。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抓手,推进智慧医疗和智慧医院的建设。五是鼓励发展“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平台。
(四)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一是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处置机制,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防控救治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机制和卫生应急物资供应储备制度,提高应急物资供应、储备和管理水平,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物资供应。建立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二是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精神卫生能力建设,将原骨伤科医院整体建制转型精神病专科医院,并加挂新宁县精神卫生中心牌子。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和管理政策。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探索开展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试点,改善和保障村级卫生服务运行。三是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探索城乡居民基本医保门诊统筹制度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有效结合,促进建立签约服务费引导家庭医生服务积极性的有效机制。加快推广应用家庭医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控机制,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五)加强中医医疗体系建设,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一是优化中医药资源布局配置,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临床诊疗能力。二是以中医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中医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三是推进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进中医药特色技术人才培养。四是在县中医院建立远程中医中心,打造中心中药房,实现“乡镇初诊出初步处方,县级审核和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处方”的中医医疗服务新模式。
(六)优化医疗环境,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是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聚焦补偿运行、监管评价、费用控制、医保支付等关键机制建设,强化医院外部治理,制订医院章程,规范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二是改革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薪酬总量核定以及内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办法,及时利用降低药品耗材费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增加的医院可支配收入,建立与医疗服务收入相匹配的薪酬制度,统筹考虑公立医院编制内外工作人员薪酬待遇,推动编制内外工作人员同岗同薪同待遇。全面实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补助资金及其负责人薪酬核定的重要依据。三是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全面取消公立医院医用耗材加成,及时相应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严格药品耗材使用监管等多种方式,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合理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四是规范医联体建设和管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加强县级医疗资源整合,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普及与共享。打造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平台,创建县级影像中心。持续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激发基层运行活力,推进县域综合医改。通过建立县乡、乡村一体化服务体系,打破现有束缚基层发展的政策瓶颈,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七)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采购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一是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县内二级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基本药物占比分别达到80%、90%,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二是执行国家基本药物采购和使用政策,建立村卫生室基本药物由乡镇(中心)卫生院100%代购制度。启动抗菌药物集中带量采购,推进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三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严格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建立药品安全考核评价体系。
(八)全面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提升优生优育服务能力。一是全面适应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质量。要注重服务家庭,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顾为主题的发展框架,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的生育。要加大再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力度,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知识。落实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和和特别扶助政策,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等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工作机制。加强全员人口信息的维护和数据质量监控,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要逐步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三是巩固完善妇幼健康服务。实施母婴安全行动,综合防治出生缺陷,全面完成农村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免费“两 癌”筛查、孕产妇免费产前筛查、叶酸增补、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基本公共卫生妇幼类重大服务项目。
(九)加强健康素养意识培养,全面提升新宁人民的健康水平。推动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倡导健康优先、健康教育先行理念,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营造健康氛围,提高全县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建设健康促进县。一是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认真开展全民营养周活动,打造“合理膳食、全民营养新时代”。建立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二是认真开展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宣传活动。按照“合理膳食倡三减,良好习惯促三建”的主题,提倡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等饮食风尚,将健康营养菜谱带进学校,并创建“营养健康食堂”,做好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做到健康营养观念从娃娃抓起。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学校按规定配备校医,建立和完善卫生室。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及其专业人才培养。三是通过创建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社区,打造健康促进县建设,提高新宁人民健康水平。
(十)加强职业病防治监管力度,维护职业健康。一是加强对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监管执法力度,促进用人单位履行职业病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二是实施无责任主体尘肺病农民工救治救助工程,强化尘肺病诊治康复能力建设。
(十一)加强医养结合融合,提升老年人健康服务能力。一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的养老服务需求,将医疗和养老相结合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提供持续性的老年人照顾服务。二是加快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建立综合性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通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护理人员照护,老年人既能享受生活上的服务,又能得到健康上的保障。
(十二)加强科学育儿,提升婴幼儿健康服务能力。一是加快托育机构的建设。根据上级规范要求,在县内修建1个大型的婴幼儿托育机构。二是加强负责人、保育员、保健员等有关的与婴幼儿照护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保障入托儿童身心健康。三是科学合理安排婴幼儿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
(十三)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端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康复、精神卫生、中医、儿科、产科等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医疗机构。二是完善综合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社会办医守法诚信经营、规范健康发展。
四、“十四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的实施
把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卫生改革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指导、督查和考核,努力形成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卫生改革发展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严格重大卫生建设发展项目审查制度,规范项目准入与实施,逐步建立“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管理机制,强化卫生规划的约束力。
(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促进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责任,建立和完善卫生健康公共财政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政府卫生健康投入占卫生健康总费用的比重,政府卫生健康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要逐步提高。调整和完善政府卫生健康投入结构,新增卫生健康投入主要用于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重点支持卫生基础性重要设施、中医药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和卫生民生工程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政府卫生投入的各项政策,制订出台适合县情的政府卫生健康投入实施办法,确保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公立医院补助经费的落实到位。对现有公立医院基本建设产生的负债,由财政会同发改、卫生健康等部门制订分期偿债计划,由财政逐年加以解决。
(三)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落实
全面加强对医疗卫生全行业、全过程的监管,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严格经济运行监管,强化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控制各级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严格行业作风监管,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多部门联合抽查,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和非法行医等违法行为。
新宁县卫生健康局
2020年11月7日